满满当当的写满三页纸,可以说是一气呵成。
这是徐二龙两世的心结所在,点点滴滴,信手拈来。
停下笔,徐二龙再看几遍,改改错别字,修修病句语句,再认真的抄写在信纸上,装进信封,寄给徐大民的学校。
上一世,他去砖窑背砖,挣的工钱,都是寄给徐大民,对于徐大民的地址,是非常熟悉。
他非常期待,徐大民会有什么反应。
****
徐二龙成了万元户的消息,在生产队无疑投下一枚重磅炸弹。
“不会吧?徐二龙成了万元户?”
“真的假的?”
“当然是真的,县里面评选,这有指标考核,存款加上家庭资产,必须有一万元才能评上。”
“他这么挣钱啊?这分家出来才几个月?分家出来的时候,连吃饭的碗都没有,还找我家借了两个。”
“原来做生意这么有钱赚啊?”
“那是当然,否则那时候,怎么要打投机倒把?”
“那现在不打击投机倒把了?”
“当然不打击了,现在是鼓励挣钱,勤劳致富。”
“那我也收黄鳝做生意去。”
“那你去啊,这会儿你才想起?吃屎都赶不上新鲜的,你去看看,现在什么季节,哪还有黄鳝?”
村民们说笑归说笑,但还是无数胆大的人,在这样消息的刺激下,寻思一些挣钱的门道。
前一批人,如杨利民这些,早就开始贩鸡卖。
现在,又一批人,被刺激了,开始去贩别的土货卖。
可不是人人都有经商的天赋和底气。
哪怕再过几十年,全民经商的年代,依旧大部分人,还是选择老老实实打工。
“听说徐二龙在城里开了皮鞋店,也不知道还要不要人?看黄小刚跟着他,就一直有事做,我们也去找点事干吧?”